摘 要 伴随着现代性因素进入乡村社会,农民逐渐进入全国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农民不仅是村庄社会的成员,而且是市场的劳动力要素。农民因而兼具社会性与市场性,二者共同定义了农民流动的实践形态,抑制了市场的自发性。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表现为村庄的市场区位差异,并分别形成本地市场与跨区域的外地市场的农民流动模式。市场的区位差异导致农民市场化的动力、空间和成本的差异,展现了农民市场化的复杂性。因此,农民与村庄的社会关联是农民市场化的基础,同时,农民的市场化也重构了农民的社会性,进而形成多元化且富有弹性的市场化模式。市场的区位差异超越了市场的制度分割,城乡二元制度结构因而是农民因地制宜实现市场化的重要基础。 关键词 市场性;社会性;市场化动力;市场化空间;市场化成本 一、文献回顾与研究思路 改革开放以来,现代性力量逐渐渗入乡村社会,推动了农村的市场化。农村市场化不仅体现为农民生产生活资料的市场化,而且触及农民本身的市场化,即农民作为劳动力要素进入更为广阔的劳动力市场,获得非农收入。伴随着农民逐渐脱离土地的“去过密化”(黄宗智,)过程,全国劳动力市场逐渐形成。实地调研发现,不同地区的农民参与市场的程度和方式具有较大差异。总体来看,东部发达地区农民市场化程度相对较高,而中西部地区农民市场化的程度相对较低。在全国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已经形成的背景下,东部地区农民和中西部地区农民的市场参与程度和方式为何呈现出较大差异?本文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尝试从市场区位差异的视角,揭示农民市场化的实践逻辑,从而建构农民与市场关系的区域类型。市场化不仅是经济学意义上的市场扩张,而且是社会学意义上的市场秩序建构。 1.市场的社会建构 市场虽然是经济学的传统研究领域,但主流经济学实际上缺乏一种关于市场的理论。主流经济学设定了透明、均衡且无摩擦的市场结构。通过将市场抽象为交易机制和定价机制,市场逐渐形式化为一种“交易规则”。市场因而脱离具体社会结构的限制和规定,成为凌驾于地方社会之上的自发性力量,逐渐超越时空条件的限制。 通过将“市场”置入社会结构与社会关系的场域中,社会学视角认为市场并非是完全均衡、透明和无摩擦力的。事实上,市场也是社会学的重要研究对象,市场中的诸多现象和问题有着深层次的社会和文化意涵,仅仅从经济学的理论视野来解释纷繁复杂的市场现象是不够的。马克思认为市场关系是阶级关系的表达,商品的价值反映了凝结在商品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刘育新,);马克斯·韦伯()认为,市场是主体经济行动的产物,突出了权力的斗争和冲突之于市场的意义;齐美尔()则主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