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年春节即将来到, 不少家庭已开始筹备年货, 有爱心的您是否愿意献出一份爱心, 温暖贫困家庭! 伸出您温暖的双手, 捐一件新衣、一床棉被, 或送一台取暖器, 或送一袋大米、一壶油等等, 给这些贫困家庭送上一份爱心。 第十一届“帮贫困家庭过暖冬”活动期间,荆门晚报将通过贫困家庭自荐、社区推荐等方式接受报名,积极寻找20户贫困家庭,在爱心市民、企业与贫困家庭之间搭建一座桥梁,将爱心市民和企业捐赠的钱物送到这些贫困家庭人员的手中。 87岁老人一生坎坷一生要强,当别人送她东西,她总是—— 织双袜子还人情 宽大的旧棉衣里揣着个暖水袋保暖,见晚报记者进屋,这位年近九旬的老人赶紧将暖水袋拿出递过来:“天冷,快来暖暖手。”老人的棉衣里面只有一件秋衣和一件毛衣背心。而下身,单薄的裤子里,是别人送的旧毛裤。问她冷不冷,她赶紧说:“不冷不冷,有取暖器呢。”说着,她坐回取暖器旁。 这位老人叫何秀英,今年87岁,租住在东宝区泉口街道青山社区车沟巷,靠低保为生。 老人一生坎坷,但一直很要强很勤劳,年轻时帮单位做饭、捡废品、卖冰棍……从不曾闲着。她的一双儿女的婚姻先后失败,儿子后来出事不在她身边,女儿离异后外出打工,外孙由她和老伴养大,如今已经27岁,在荆门高新区·掇刀区一家企业上班。“外孙一直很孝顺、懂事。我们生活很节约,平常就吃些白菜、萝卜之类的,但他正在长身体呀,我们就偶尔为他炒个鸡蛋,外孙就变着法把鸡蛋夹在我们碗里。有一次吃饭时,他跟我说,奶奶,你看屋梁上有个啥?我抬头什么都没看见,低头就看到碗里多了几块鸡蛋。我那个心情啊,真是既辛酸又欣慰。外孙参加工作后,工资不高,但给我买的吃的、穿的都很好。他常跟我说,奶奶,我知道你把我养大不容易,没有你,就没有我的今天。”提到外孙,老人满脸笑容。 老伴去世后,家里只有老人和外孙相依为命,年外孙吃住在厂里后,在外地打工的女儿回到她身边照顾。50多岁的女儿在附近餐馆找了份工作,早出晚归,收入微薄。老人的牙不好,女儿就买些米花、燕麦片放家里,让她饿了泡着喝。 老人边介绍家里的情况边用毛线编织袜子,“前些天亲戚送来了一箱八宝粥,我没有什么给别人,就准备织双袜子还人情。亲戚朋友、社区的工作人员对我都很好,很照顾我。我过意不去,就织双袜子还人情。前些年在南门社区住时,我每天到菜场帮别人理菜,别人就送些菜给我和外孙吃。能劳动,我就不想白要别人的东西。”老人如是说。 高位截瘫男子渴望过个暖心年坐在轮椅上的张支东对过年已经没有概念了,由于行动不便,他已经很多年没有回过十堰老家,也没有和亲戚朋友走动过,他渴望过个暖心年。 今年50岁的张支东是荆门高新区·掇刀区掇刀石街道名泉社区居民。年前,张支东因户籍在十堰老家,没有享受低保。年,在名泉社区的帮助下,张支东的家人回老家把他的户口转到荆门,他也顺利申请到了低保,生活总算有了一份保障。 和荆门结缘,得从在荆门打工说起。年,张支东在荆门高新区·掇刀区麻城镇一石膏矿打工时发生意外,导致高位截瘫,从此只得与轮椅为伴。现在,张支东生活不能自理,一家三口生活全靠妻子在餐馆打零工挣钱维持,他们有一个儿子在上高中,一家人的生活捉襟见肘。 “希望在荆门晚报的帮助下,过个暖心年。”张支东期盼地说。 身残志坚,夫妻俩一直在努力吴道会拄着拐杖,和是聋哑人的丈夫从社区出来,因为无障碍通道有坡度,丈夫赶紧走上前,搀扶着她。“他虽然不会说话,但心很细。”吴道会望着丈夫说道。 吴道会53岁,租住东宝区龙泉街道东宝山社区。她小时候在荆门农村居住,6岁那年冬天,她和妹妹坐在灶前烤火,左腿因离火太近,引起燃烧,待父母闻讯从田里赶回将火扑灭,她的左腿已被严重烧伤。后经多方治疗保住了双腿,但她走路变得一颠一颠的。 长大后,经人介绍,吴道会与一名聋哑人结婚,两人来到荆门城区,医院当上了清洁工。两人育有一子,现在已结婚生子,但儿子儿媳的收入收够小家开支。 虽然身体残疾,这么多年,吴道会夫妇一直勤奋努力。两人开过粮油店,丈夫登过三轮车,拉过板车。 5年前,吴道会左腿的伤口反复溃烂,最后不得不截肢。随着年纪的增加,她患上了高血压、甲状腺疾病,需要长期吃药。丈夫的身体也不好,腿部有关节炎,曾在给客户挂窗帘时从高处摔下来导致后脑受伤,年9月,丈夫因受伤导致胸部骨折……生活的苦难一重又一重,他们不得不吃上了低保。 生活中两人相互扶持,买菜一起去,家务一起做,“他这么多年一直对我很好,家里的重活他都包了,对我照顾得也很细心。”谈到丈夫,吴道会笑了。 花甲老人靠捡废品担起丈夫的责任在一间简陋的房子里,凌中山和妻子正围在炉子旁吃饭,他不时喂妻子一口。“她中风后,头脑有时清醒有时糊涂,糊涂时,我就得给她喂饭。”凌中山如是说。 凌中山60岁,居住在东宝区龙泉街道千佛洞社区,妻子患有小儿麻痹症,两人生活贫困。唯一的女儿已出嫁,女儿女婿的打工工资仅够自己小家的开支,凌中山夫妇只能靠在附近开荒种菜、卖菜为生。不幸的是,几年前,妻子中风瘫痪在床,他外出打理一会菜园,就赶紧回家照顾一会儿妻子。 雪上加霜的是,年3月,凌中山患上了胃穿孔、胆囊炎等病,住院冶疗后,一直离不开药。旁边的菜地因为创城和房地产开发没有了,两人虽然有低保,但药费不菲,他只得早出晚归捡废品卖,用以维持生计。 “没办法,日子总要过下去,我没别的技能,只能捡捡废品来糊口了。”凌中山无奈地摇了摇头。 这个特困家庭需要您的帮助年是温暖的,但对一些特殊困难家庭来说,年是无奈的。今年,医院里过年了,为了照顾已经成为植物人的丈夫,黄芬连打零工的时间都没有,一家人仅靠低保和举债度日。 黄芬的丈夫杨洪今年53岁,去年3月20日,杨洪突发脑溢血,送医院抢救后便再也没有醒过来,医生诊断发现杨洪脑干出血,大脑造成损伤,已进入植物人状态。 丈夫的突然倒下,让黄芬的天像塌了一样,之前夫妻二人还能够打零工,现在全家人的生计一下子断了,一家人陷入困境。黄芬夫妇住在荆门高新区·掇刀区掇刀石街道东站社区宜家小区,杨洪年出过一场车祸,导致脑部受损,右腿也一瘸一拐,至今仍上着钢板。黄芬夫妇育了一儿一女,虽然住在廉租小区,但夫妇二人坚持打零工挣钱养家,把2个孩子拉扯大。大女儿已嫁到外地,儿子去年高中毕业后,刚巧遇到父亲住院,高中毕业后就没有上学。 如今,医院里照顾杨洪,杨洪只能靠注入流食吸收营养,而家里只能靠低保维持,为了给杨洪治病,一家人已经找亲戚朋友借了不少钱。 眼看着就要过年了,黄芬什么年货都没有准备,今年,医院里陪丈夫一起过年。 历经磨难坎坷,一家人依旧坚强生活 刘延凤为母亲端茶送水。 上有体弱多病的老母,下有听力残疾的女儿,身边还有被烧伤的丈夫,她自己的身体也不好,患有左髋关节主骨头坏死和面瘫……生活仿佛带给她的只有苦涩,但她和家人苦中作乐,努力好好生活。 她,就是家住东宝区龙泉街道金虾河社区浏河园小区的刘延凤,今年54岁。她的家安在一间由以前的宾馆改造而成的房间里,对面是厨房。屋内陈设简陋,但东西摆放得井井有条,屋里干净整洁。墙上的全家福,个个笑容灿烂。 疾病和不幸遭遇导致了家庭贫困,他们努力在苦难中经营生活。 刘延凤小时候住在荆门农村,13岁那年她的左腿开始疼痛,医生说是神经炎,当时疼得不是很厉害,加之医疗条件有限,家庭经济条件也不是很好,就没有及时治疗。后来,父亲调到荆门城区上班,一家人随之搬了过来,刘延凤学了裁缝,开了家小小的裁缝店,之后结婚生子。女儿在几个月时,被诊断为听力二级残疾,只好戴上了助听器。 祸不单行,在女儿3岁那年,刘延凤的丈夫在卫生间倒煤气罐残留气体,她在临近的厨房生炉子,残留气体遇火燃烧,丈夫身上和脸上的烧伤面积达80%,一旁的女儿也被轻微烧伤。她只得拿出所有积蓄,又借了几万元给两人治疗,女儿恢复得很快,丈夫身上和脸上的却留下了永久的疤痕。丈夫康复后又上了几年班,遇到单位改制,被迫下岗。但生活还得继续下去,他去学了水电技术,成为了水电工,哪家需要修水修电,他就上门服务,收入微薄。 刘延凤随着年龄的增长,左腿疼得越来越厉害,有时连抬腿都困难,到医院检查,发现是左髋关节主骨头坏死,她只好转让了缝补店。一家人主要靠低保生活。50岁那年,她又患上了面瘫,虽经治疗有所康复,但脸部一受凉就疼痛,头部也不能着凉,一受凉就昏昏沉沉,此外,她还患上了高血压,需要长期吃药。生活因此变得更加窘迫。 女儿几年前结婚生子,女儿女婿都在打工,收入仅够她们小家的支出。现在外孙已5岁,刘延凤一边带外孙,一边照顾已经86岁的母亲。母亲身体也不是很好,有高血压,头疼头晕、耳背、面瘫留下的嘴歪等疾病。 虽然生活如此艰难,但刘延凤和丈夫并没有自暴自弃,他们尽力赡养老人、照顾外孙,撑起这个家的一片天。 爷爷瘫痪在床,奶奶疾病缠身,14岁的孙子还在上学…… 特殊的三口之家,笑对生活磨难 焦彦芹细心照顾老伴。 在东宝区龙泉街道凤台社区金虾小区,生活着这样一户特殊家庭:一家三口是祖孙三人,爷爷瘫痪在床,奶奶日夜守护,年仅14岁的孙子除了上学,回到家还要帮爷爷奶奶做简单的家务。日子虽清贫艰难,但这位奶奶常年坚持订阅《荆门晚报》,通过看报,学习、了解国内外最新资讯,掌握本地信息,精神生活充实。 这位奶奶叫焦彦芹,67岁,患有心脏病、高血压等病。老伴70岁,年因车祸导致双腿粉碎骨折,做过两次手术,4年未能下床,年又患上肝硬化、糖尿病。后在进行脾脏切除手术时,遭遇大出血,经过一番抢救才保住了生命,出院后靠中药调剂身体,每个月的药费都要好几百元。年,老伴因摔跤导致瘫痪在床,焦彦芹一个人日夜守护,喂吃喂喝,勤换纸尿裤,换洗弄脏的衣服和床单,给老伴打胰岛素等。由于家里离不开人,她不得不放弃水果摊生意,一家人靠低保生活。 这对老人有一双儿女,儿子在孩子4岁时离婚,之后离家出发,至今音讯全无,孙子由两位老人抚养。女儿远嫁外省,收入仅够小家开支,也没有太多时间回来照顾双亲。所以,大多时候,祖孙三人相依为命。面对命运的接连打击,焦彦芹在经过了最初的心理煎熬后,把一切看开了,她学会笑对生活,用心照顾老伴,用心抚养孙子成才。 “孙子上初二了,很懂事,袜子、短裤等小件衣物都会自己洗,会做简单的饭菜,每次在家还会帮着喂爷爷吃饭。有一次,我心脏病发作,晕倒在地上,醒后听孙子讲,他在屋里听到声音,赶紧跑出来,见我躺在地上一动不动,赶紧掐我的人中,好一会儿,我才苏醒,他这才松了一口气。”提到孙子,焦彦芹露出笑容。 一家三口靠低保和亲戚救济生活,尽管条件艰苦,焦彦芹还从牙缝中挤出钱来订阅《荆门晚报》,她说:“国家照顾我们的生活,我们要心存感恩,从报纸上可以了解国家的政策和发展趋势,看到国家日新月异的变化,我从心底里感到自豪。” 左邻右舍情暖九旬老人 邻居在帮全政洪扣扣子 在东宝区龙泉街道团结社区团结街西小河居民点,住着一位年过九旬的老人全正洪,多年来,他深受左邻右舍的帮助和照顾。“这件棉大衣是邻居送的,这个火锅,这盆鱼冻和花生米也是邻居送的,邻居们对我都很照顾。”提到邻居,全正洪如是说。 全正洪92岁,原本在农村生活,一直未婚,60多岁时到荆门当上门女婿,10年后老伴去世,两人无共同子女,老伴和前夫生的女儿为其提供了一套老房子居住,还不时过来看望,现在,这位女儿也已步入古稀之年。因为年纪大了,这位女儿就拜托左邻右舍照顾老父亲。 全正洪虽已年过九旬,除了腿有些疼、听力有所下降外,身体还不错。不生病的话,低保基本够生活开支,但他是个闲不住的人,每天在巷子里转悠,捡废品,左邻右舍看到了,就把家里的废品拿出来送给他。左邻右舍做了什么好吃的,也会给老人送一份。住在隔壁的陈师傅两口子对他更是关照有加,每天看他开门晚了,生怕他出事,会过去敲门,问问他的情况;看他的衣服没穿整齐,会帮着整理。 老人的卧室里挂着好几件长棉袄,老人笑笑说:“都是邻居们送的。除了邻居,社区、包联干部也经常关照我,感谢他们!” 62岁的她,渴望过一个暖心年 马上就要过年了,可家住荆门高新区·掇刀区掇刀石街道名泉社区的贺青梅却高兴不起来,她不知道过年物资在哪里。贺青梅62岁,有2个儿子,大儿子尚未成家,小儿子离婚后,她帮忙带着9岁的孙女。 3年前,贺青梅的老伴因患胆囊癌去世。谈起老伴的病,贺青梅的眼里满含泪水。住院的3年时间,是家里的经济状况陡转直下的3年,花光了所有积蓄,也正因为此,小儿子和儿媳离了婚,好好的一个家变得支离破碎。小儿子离婚后,贺青梅帮忙带孙女,小儿子身体也不好,平时只能在一些企业里打零工。 9岁的孙女在上小学三年级,自从父母离异后,变得沉默寡言,身体也不太好。贺青梅说,上一个月,家里给孙女买药都花了多元,在医院里检查,医生说孩子缺钙、锌、铁和多种维生素,还伴有胃病,经常胃疼。 有句俗话说得好:小孩子盼过年,大人怕过年,贺青梅体会最深。孙女平时在学校里有老师照顾,在社区有社区照顾,衣服都是别人送的旧衣服。眼看着又要过年了,家里没钱给孩子买新棉衣,贺青梅心里满是愧疚。她盼望着能过一个暖心年,为孙女过年暖心年。 生活贫困,他希望有一份工作 “孩子很懂事,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去年暑假回家还做了一个多月暑期工。”谈起正在上大学的儿子,申代青脸上露出了笑容。 申代青47岁,是东宝区泉口街道金龙泉社区居民,因患小儿麻痹导致肢体残疾,只能靠拄拐棍行走,现在家中照顾70多岁、眼睛不好的母亲。申代青的妻子廖艳明也是名残疾人,因幼时患病造成语言和听力障碍。一家人靠低保和廖艳明打零工的收入维持生计。 由于身体原因,申代青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就没有工作了,生活的重担几乎压在妻子一人身上。一家人的生活开支、孩子的学费和生活费、老人的医药费等开支让这个家庭负债累累。虽然日子清苦,好在儿子懂事孝顺,让一家人很欣慰。 申代青相信知识能改变命运,全力支持儿子上学,儿子很努力,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并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广西一所一本大学,现在读大二。儿子的大学学费是申请的助学贷款,现在家中最大的难题就是孩子的生活费。 “我希望能找一份适合的工作,减轻家中的负担。”申代青说。 在此, 希望各社区积极提供辖区内需要帮助的贫困家庭资料, 荆门晚报记者将陆续上门走访, 报道他们的生活状况, 为他们送去社会的关爱; 同时希望广大市民、企业积极参与活动, 伸出热情的双手, 奉献一份爱心。 爱心 (朱俊波) (朱小明) (郭玉红) (徐轶) 从年起,荆门晚报携手社会各界已连续成功举办了十届“帮贫困家庭过暖冬”大型公益活动,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北京哪家正规医院治疗白癜风北京的白癜风那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