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田的、放牛的、养鱼的、放鸭的“业余作家”,随手递过来的就是几十万字的书稿—— 图文:钟祥乡土作家群:田埂上的文学守望 湖北日报讯文/图记者费力文俊通讯员周群周勇龚银娥 图为:沈传凤放了20多年的鸭,经常是在外出放鸭时构思,晚上写作。 图为:钟祥市乡土作家们的部分文稿。 图为:聚在余秀华(右二)的小院里,探讨文学创作。 图为:乡土作家们经常自发组织集体采风活动。 图为:钟祥市作协郢南分会,已陪伴乡土作家们20个寒暑。 图为:年过花甲的杨书义、罗贤能翻看在外打工的会员作品,商量着推荐给出版社。 编者按:文学之花,开遍荆楚。乡土作家群,则是最贴近田野的一簇花,散发着泥土的清香和蓬勃的生气。一手锄头,一手笔头;田头湖畔,守望梦想。这些散布田野的作家,有着怎样的动人故事与精神世界?日前,本报两路记者分赴钟祥、鄂州,采访了我省两个有代表性的乡土作家群,现分上、下篇推出。 年12月,钟祥女诗人余秀华和她的5名同乡加入湖北省作家协会。同月举办的深圳国际微电影节上,中国首部以诗经文化为背景的微电影《桃夭》摘获优秀影片奖,影片编剧、作家饶秀珍也是钟祥人。 余秀华是农民,饶秀珍也是。在钟祥这个县级市,现有市级以上作协会员多人、省级以上60多人,其中出身农民和工人的超过2/3,年以来,乡土作家们累计出版文学作品余部,在国家级、省级报刊发表文学作品多件。 1月14日,记者来到钟祥,采访期间,种田的、放牛的、养鱼的、放鸭的还有收废品的“业余作家”们,随手递过来的就是几十万字的书稿。 一手锄头一手笔头余秀华背后的乡土作家群 在近日获“金熊猫”国际奖的纪录片《一个女诗人的意外走红》中,余秀华对着镜头说,“是诗歌带给我人生的希望”。 年,余秀华一夜成名,火遍全国,热度延续至今。出生时因缺氧造成脑瘫,无法从事体力劳动的她,在钟祥市石牌镇横店村的农家小屋里,用颤抖的手写下一排排歪歪扭扭的诗行,16年来共创作诗歌余首。 “如果给你寄一本书,我不会寄给你诗歌/我要给你一本关于植物,关于庄稼的/告诉你稻子和稗子的区别/告诉你一棵稗子提心吊胆的/春天”——这是余秀华广为流传的诗作之一《一棵稗子的春天》。 很多人读完这首诗,第一句话是“什么是稗子?”这种和稻子外形相似、却妨害稻子生长的植物,没有下过农田的人难以认出,也就更不会懂得一颗稗子的“心”。 朴素的乡音乡情、火热的劳作场景、鲜活的人物形象、精彩的民间故事,是钟祥乡土作家们创作的源泉。 被称为“中国小小说第三代领军人物”的刘正权,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在东桥镇联盟村耕种着16亩农田。现今稿费年收入近20万元的他,时常想起拿到第一笔稿费的情景。那是年,他的诗歌《竹篱笆下的故事》在《荆州报》刊出,稿费8元。 “在那之前,我投稿,最愁的是邮票钱。两毛钱一张,我买不起。”刘正权拿到稿费的第一件事,是跑到邮局,把钱拍在柜台上,“我要40张邮票!” 刘正权儿时就有文学梦,因为家境贫寒只读完初中就回乡务农。20多年来,他坚持一边劳动,一边自学,每天跑到县城的图书馆读书3小时以上。“一开始连诗是什么都不知道,只知道分行的就是诗”;写小说,“挑上了小小说,当时以为短的好写”。 一手拿锄头,一手拿笔头。近年来,刘正权共出版作品集40余部,成为大陆首个在台湾出版小小说集的作家,并有小说被翻译到国外。但他仍然是个农民,农忙时节,他把笔一搁,回老家种田。很多杂志社、出版社邀请他去从事编辑等工作,他不愿意,因为“农村生活是我创作的酵母”。 几乎与刘正权同时开始写作的饶秀珍,也是一名农民。年,她瞒着丈夫给《青年文学家》投稿,得了22元稿费,“要知道,那时一个月的工资才15块”。之后,文学梦因南下打工而几度中断,又几度重拾。如今,饶秀珍创作的影视作品已达数十部,其中电影剧本《桃花红,梨花白》《山里山外》等广受赞誉。 白天在田野里犁田扶耙,插秧除草,入夜则铺纸握管,挑灯写作。从钟祥走出去的,有“当代文学奖”获得者王世春、“领袖传记作家”杨道金,创作《博弈三国》等畅销书的吴闲云、长篇报告文学《移民大柴湖》的作者全淅林、知名网络写手“匪我思存”(艾晶晶)…… “当作家是这里很普遍的追求,大家在一起,经常攀比的是谁的作品公开发表了,谁又出了一本书。”钟祥市作家协会主席蔡章田说。 天道酬勤苦恋是歌像对待土地和庄稼一样虔诚 农民沈传凤赶着一群鸭子,深一脚浅一脚地行走在泥泞的山路上。他一边吆喝着淘气的鸭子,一边用外套紧紧地裹住自己,这里贴身绑着他的宝贝——用塑料袋裹了一层又一层的长篇小说书稿。 沈传凤放了20多年的鸭子,经常是在放鸭时构思,晚上写作。有一次鸭棚被风雨掀翻,几万字的手稿被淋得模糊不清。还有一次,放在鸭棚里的手稿不翼而飞,只能重写。从那以后,他便将手稿随身带着。 钟祥的乡土作家们以农民式的勤奋,追寻着各自的文学之路。有人成名成家,一支笔能养活一个家。但更多的人则是默默无闻,文学没有给他们带来名声财富,也无助于改变他们的生活境遇,有的苦恋文学多年,甚至没发表出版过作品,但他们依然痴迷。 用14年时光写就一部长篇小说《血肉情》之后,年近6旬的沈传凤从单一养鸭变成了现在的养鸭、养鹅、养牛,同时耕种15亩田。人更忙更累了,但他依然笔耕不辍。 而在这个寒冷的冬季,被称为“农民写百万字巨著第一人”的陈军正在武汉的建筑工地上奔波。“该下地种田时下地种田,该出外打工时出外打工”是他的生活常态。 年,陈军创作的万字长篇小说《绿野纯情》引起文坛咋样治白癜风北京白癜风专科医院怎么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