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荆门市城乡绿化一体化建设的调查报告

第56期科干一班第三调研组

指导老师:贾贤良

成员:杨立华刘春郑忠兰葛明芳金文明

张虹陆红明金雪融王仁学沈联斌

黄文进徐刘兵

根据市委党校年秋季主体班教学安排,第56期科干一班第三调研组分赴市住建委、市国土资源局和钟祥市胡集镇湖山村、彭湾村等地,采取看现场、座谈交流、查阅资料等方式,对全市城乡绿化一体化建设情况进行了调查;同时,收集了省内外相关数据和资料。针对调研中发现的问题,经认真分析和思考,从四个方面提出了推进全市城乡绿化一体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全市城乡绿化一体化建设成效

“十二五”期间,全市以绿满、绿富、绿美“三绿”荆门为目标,以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省级林业生态示范县、森林城镇和绿色示范乡村等“五创”活动为抓手,扎实推进全市城乡绿化一体化建设,成效显著。

(一)擦亮荆门生态品牌

1、获得两大“国字”称号。荆门市年摘取国家园林城市桂冠,年获得国家森林城市称号。

2、绘就六张“绿色名片”。新建中国农谷百公里紫薇花景观带、京山百公里生态画廊、国道百公里花卉苗木长廊、东宝百公里深秋红叶长廊、汉江百公里防护景观带、江汉运河百里银杏景观带等六大景观长廊。

3、推进千村绿化升级。全市个行政村全域规划,统筹推进村庄公共绿地建设、“四旁”(路旁、水旁、屋旁、田旁)和“三地”(宜林地、无立木林地和高塝地)绿化。目前,全市个村达到省级绿色示范乡村标准;湖山、彭湾、马岭等个村获得省级“绿色示范乡村”、“宜居村”和省、市级“生态村”称号。

(二)厚植荆门绿色发展优势

1、“三林”共建,壮大绿色银行。全市将造林绿化与建基地、造景观、促扶贫有机结合,按照平原以树为景、丘陵以果致富、特色乡镇以苗为业的建设思路,分别新建用材林、经济林、花木林基地41.4万亩、19.7万亩、31万亩,打造了一批以油茶、银杏、花木、紫薇、鲜桃、柑橘等为特色的林业小镇,形成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良好效果。

2、“三网”共织,筑牢绿色网络。着力推进道路林网、水系林网和农田林网建设。一是全市高速公路、国省道和县乡道绿化率超过95%;二是江河湖库水岸林木绿化率达87.2%,全市多个湖泊、湿地公园林水相依;三是初步营造了田成方、林成网的农田林网景观,农田林网控制率达到89.4%。形成了全市城乡林路相随、林水相依、林田交织的绿色网络。

3、“六节”共办,弘扬绿色文化。每年举办“菊花节”、“紫薇花节”、“苗交会”、“桃花节”、“深秋红叶节”、“茶花节”等节会,让城乡居民共享绿化建设成果,享受绿色文化大餐。塑造了春赏桃花,夏游紫薇花海,秋采漳河柑橘、赏东宝红叶、观虎爪山十里银杏,冬看京山雪中茶花等生态旅游经典品牌。

(三)创新绿化体制机制

1、“三大指标”纳入考核体系。市委、市政府将年度森林覆盖率增长量纳入各县(市、区)党政领导班子年度综合考评内容,将造林绿化纳入市直责任单位年度工作考核目标,将义务植树任务完成率纳入市级文明单位评选考核评分体系。

2、“四大模式”助推基地造林。大力推广业主自建、“公司+基地+农户”、“企业+合作社+农户”、“合作社+基地+农户”等四大模式,加快林业基地建设步伐。比如,湖北水云山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在纪山镇郭店村流转土地0.7万亩,建设林业生态观光园;汇源集团在钟祥大口林场长岭村建设桃、柑橘等林果基地近1万亩。

3、“五大渠道”破解绿化投入。采取政府引导、项目投入、部门包联、市场运作和金融支持等办法,全市城乡绿化“十二五”期间总投入达80亿元。其中,财政投资14.7亿元(市中心城区市政园林绿化总投入7.9亿元,建制镇建成区绿化总投入2.6亿元,各县市区政府落实投资4.2亿元),林业项目投资2.7亿元,部门支持资金0.1亿元,金融贷款资金3.5亿元,社会资金59亿元。

4、“六种机制”加快通道绿化。政府出资、政企合作、买断经营、“合作共建,共管分成”、“农户绿化,集体奖补”和“集体出资,专人造管,村增积累”等六种机制,成为全市道路绿化的主要方式。钟祥市采取政企合作方式,完成了紫薇花景观带、武荆和襄荆高速公路两侧绿化景观带建设任务。京山县绿源苗木合作社采取买断经营方式投资万元,建设孙桥镇孙冯线绿色景观带18.5公里。

二、全市城乡绿化一体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绿化进展不平衡

一是绿化网络不健全。市中心城区和各县(市)城区均缺乏环城林带;城区立体绿化特别是屋顶绿化推进较慢,屋顶缺绿少景,视觉效果差。全市水系林网特别是长湖等重要湖泊、漳河水库总干渠和三干渠两岸,防护林带缺株断档。

二是城区绿化指标不高。反映城区绿化建设成绩的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绿地率和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等三大核心指标,市中心城区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位居全省中下游;3个县(市)城区中,沙洋、钟祥指标也不高;城区公园绿地分布不尽合理。(见表1)

表1:荆门中心城区和各县市城区年绿化指标统计对比表

单位:平方米、%

单位

荆门市

全国

平均

全省

平均

市在省

内排名

京山县

沙洋县

钟祥市

人均公园绿地面积

10.45

13.16

11.1

11

14.36

8.92

10.88

建成区

绿化覆盖率

39.94

37.87

6

36.04

28.3

34.45

建成区

绿地率

33.76

36.34

33.24

9

31.56

24.9

31.45

三是小城镇绿化指标过低。全市小城镇建成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绿化覆盖率和绿地率,分别只占市中心城区相关指标的24.5%、49%和25.1%。(见表2)

表2:荆门市建制镇绿化指标统计对比表

单位:平方米、%

单位

人均公园绿地面积

2.36

3.26

2.74

1.81

2.56

建成区绿化覆盖率

21.19

20.78

19.99

19.25

19.6

建成区绿地率

8.39

8.4

8.17

8.17

8.47

四是村庄绿化不均衡。全市个行政村,还有近半行政村公共绿地建设滞后;城郊村绿化质量也有待提高。

2、矿区复绿欠力度。全市各类关闭矿山,除少数已启动复绿工作外,大部分仍处于裸露状态,成为影响荆门形象的生态硬伤。据统计,全市“三区两线”可视范围内已闭坑、停产的露天矿山达60余家,特别是武荆、随岳高速公路钱场段(已关闭采石场12家、面积99.2hm2)、市中心城区(葛洲坝水泥厂原采石场hm2)、钟祥市旅游公路西客线客店段(关闭采石场4家,面积40hm2)等重点区域,亟待复绿面积.2hm2。

3、文化特色不鲜明。城乡绿化建设与宣传荆门郭店楚简、农耕文化、名人文化、花木文化等结合不够。

4、体制机制不健全

一是投融资体系不健全。城区绿化投资模式单一,“十二五”期间,市中心城区园林绿化市政建设总投入为7.9亿元,缺乏采用PPP等新模式建设的有效案例。金融支持力度不够,林权抵押贷款难,据人民银行荆门分行介绍,全市林权抵押贷款额逐年下降;市内金融机构围绕林业产业基地建设开发的金融新产品少。

二是制度体系不健全。森林城镇建设工作未纳入各级党委、政府年度综合责任目标考核。亟需制定出台《荆门市中心城区林地、绿地和湿地保护条例》、《荆门市义务植树实施条例》。

三是管护机制不健全。在农村,实施国土整治、迁村腾地等项目过程中,对湾子林保护不够;部分村庄、道路绿化管护不到位;蚕食林地现象时有发生。在城区,未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存在违法违规占用绿地问题。

(二)原因分析

一是压力传导不够。因考核体系不健全,县(市、区)、乡镇党委政府未将小城镇绿化纳入工作重点,建设投入少,力量摆布弱。二是体制机制不顺。职能部门之间统筹协调和规范运作机制还没有真正形成。三是爱绿护绿意识不强。主要表现在重建轻管、全民宣传及参与度不够等方面。

三、推进全市城乡绿化一体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习近平总书记在年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二次会议上研究森林生态安全问题时,提出了着力推进国土绿化,着力提高森林质量,着力开展森林城市建设,着力建设国家公园的要求。为认真贯彻落实“四个着力”要求,深入推进荆门城乡绿化一体化建设工作,结合荆门实际,提出如下四点建议。

(一)编制一个规划,统筹城乡绿化建设

打破城乡分割、部门分治格局,按照“生态优先、彰显特色和以乡土植物为主,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原则,统筹编制全市城乡绿化一体化建设“十三五”规划,明确建设目标、时间表、路线图、项目库,落实责任制,全面构建城区、城镇、村庄“三位一体”的森林生态格局。

(二)实施五大工程,筑牢城市绿色屏障

1、实施森林廊道建设工程。一是健全水岸林网。以汉江、漳河、长湖、府环河等四大水系为骨架,加强江、河、湖、库、渠“五级”连通林网建设,保护全市水体“蓝肾”。二是建设市中心城区环城林带。依托城区外环线,打造串联彭墩“1+9”区域、漳河、圣境山等景区的景观林带。

2、实施森林城镇群建设工程。一是鼓励县(市)创建省级以上森林城市。建议沙洋、钟祥开展创建工作。二是建设森林小镇群。以“一江一河三带五路”(汉江,江汉运河,荆钟、荆京、荆沙三条新型城镇化示范带,武荆、襄荆、随岳高速公路、大洪山旅游公路和荆西北旅游公路)为主轴,加强沿线节点城镇建成区道路、水体、庭院、公园绿地建设,切实提高城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和绿化覆盖率。三是推进绿道建设。依托“一江一河三带五路”绿带,同步建设串联城乡游憩、休闲和绿色出行等功能于一体的绿道。

3、实施三维绿化工程。一是推进城区屋顶绿化。切实解决城区屋顶缺绿少景,视觉效果差的问题,营造多层次、多角度的立体绿化效果。二是加大矿区复绿力度。优先推进城区周边、交通主干道、旅游景区沿途等重点区域关闭矿区、废弃取土场立体复绿,修复生态破坏硬伤。

4、实施“三地”保护工程。一是健全保护制度。制定出台《荆门市中心城区林地、绿地和湿地保护条例》,划定城区生态保护红线,公布重点保护林地、绿地和湿地名录。二是严厉打击毁绿行为。重点整治毁林毁绿开荒、种菜和违法违规占用绿地行为。三是加强农村湾子林保护工作。加强迁村腾地和国土整治等项目区湾子林保护,珍惜自然遗存,维护原生态。

5、实施城乡公园建设工程。一是因地制宜建公园。树立节约建园理念,对城市规划区现有山林和湿地加强保护、合理改造,建设城市公园;利用村庄湾子林,因地制宜建设特色乡村公园。二是统筹投入建公园。打破“一山两制”体制,解决城区林业、住建所辖公园财政投入不均衡的问题。三是创造条件建公园。依托葛洲坝关闭采石场,建设集市民体验式小菜园、植物科普基地、体育运动、书吧茶吧等功能于一体的城市公园,提升城市公园功能和品位。同时,实施拆违还绿,建设一批公园绿地;对征地多年不用的空闲地,因地制宜规划建设城市公园、生产绿地。

(三)打好四张牌,做强绿色健康产业

1、打健康牌,建设木本粮油生产区。加速建设一批油茶大镇、银杏大镇,推进板栗主题公园建设。

2、打长寿牌,建设森林康养旅游区。一是搭平台。加强森林绿道、森林浴场、森林茶吧、乡村公园等特色森林旅游基地建设,开发长湖、江汉运河等特色湿地旅游资源。二是壮产业。推进森林观光、森林康养、森林体验、乡村民宿等产业融合发展。三是做品牌。开发森林特色食品,举办特色节会,放大世界长寿之乡品牌效应。

3、打精品牌,建设高档林果供给区。利用荆门地处南北气候过渡地带,适宜多种林果生长的独特优势,推进荆门林果提档升级。一是调优林果品种。改良现有品种,引种新优品种,全面提升林果品质。二是强化科技支撑。推进智能温室和有机生产,大力变革林果传统种植模式。三是科学定位市场。瞄准高端客户,在目标客户心目中树立健康、有机的荆门林果独特形象。

4、打文化牌,建设绿色文化示范区。一是推进特色文化与城乡绿化有机融合。将《郭店楚简》、农耕文化、名人文化、乡村元素和植物文化宣传,作为街景纳入城乡绿化重要内容,建特色馆、栽特色树,竖宣介牌,解决荆门特色历史文化显性宣传不够的问题,提高城市文化品位。二是着力发展林业产业文化。由造林向造景转变,由卖林木向卖景观、卖树艺、卖文化发展。

(四)坚持三措并举,创新绿化体制机制

1、健全绿化考评体系。一是完善层级考核机制。细化城乡绿化一体化考核标准,层级传导压力和责任,加快形成市、县(市、区)、乡镇、村四级共同发力补短板的绿化工作格局。二是建立义务植树考核机制。制定出台《荆门市义务植树实施条例》,强化义务植树责任,将义务植树任务完成率纳入各级文明单位评选和各单位年度工作目标考核体系。

2、健全绿色金融体系

一是推进银林深度合作。鼓励银行开发“油茶贷”等林业金融产品,并探索引入“政府增信”机制可行性,解决林业产业发展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支持油茶等收益快且稳定的林业产业发展。

二是推进保险与城乡绿化合作。加强与保险公司合作,开发绿化保险产品,将全市绿化项目纳入保险范围,减少各种灾害损失。

三是推进碳汇造林工作。加强碳足迹、碳中和、碳汇林等知识宣传,鼓励机关事业单位带头开展碳汇造林。对现有森林资源、新造林,积极策划包装林业碳汇项目,参与国内碳汇市场交易,让资源变资产,增加林农收入。

3、探索绿化建设新模式。采取申办省级或国家级园林博览会、策划引进PPP项目等方式,以城区葛洲坝关闭采石场为核心建设园博园,创造矿区变景区的荆门经验,解决城区关闭矿山复绿缺资金、效果不佳的问题。









































用什么治疗白癜风最好
治白癜风上海哪家医院好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jingmenzx.com/jmfz/4669.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