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几千年的历史遗存留下了无数典故,很多地名背后都有着耐人寻味的故事,蕴涵着地域文化,展现着一方风土人情。在一般人眼中,地名普查是一件枯燥无味的资料搜集整理工作,但在荆门市掇刀区团林铺镇地名普查员李在森眼中,却是一次了解历史、学习文化,自我提升、自我成长的好机会。在年度地名普查工作中,李在森尽心尽责,对莲花村的45个地名一一走访调查,探寻地名背后的故事,了解地名的来龙去脉,让地名的来历、含义和历史沿革变得生动形象又有据可查,他也因此成为村里的地名活字典。一、走村串户,地名调查不漏一塆一巷迎着朝阳、披着霞光,顶着烈日、冒着酷暑,走村串户、登门入室,寻根觅祖、探碑查谱……从繁忙的工作中、从为数不多的群众中、从一无所有的生活现状中探寻地名的来历、含义和历史沿革,追寻地名背后的历史踪迹和文化脉络,这是地名普查员工作的真实写照。面对如此困难的开头,李在森凭着他一颗勇敢面对困难、不畏艰辛、迎难而上、随时奉献自己的火热的心,打开了地名普查工作的局面。今年56岁的李在森是莲花村原村支部书记,是一名有着20年党龄的老党员、热心人。他所在的莲花村总面积6.3平方公里,地处丘陵地带,国道、荆沙铁路、湘龙井河穿境而过,有8个村民小组,户,人,是一个山清水秀、人均年收入不足元的小村庄。莲花村虽不大,但若靠李在森一个人把一个个地名摸清楚,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自接到地名普查工作任务后,李在森发动村委会、党员和热心快肠的村民代表在村里进行了广泛宣传,让广大村民理解支持地名普查工作,积极提供相关信息和资料。但实际情况却是,中青年人不知情;老年人中有少数记得清楚的,有的只能说个一知半解,有的说不清楚,干脆就不说;有的地名基本上没有人能说的明白。为全面掌握信息,李在森走遍了村里的每一寸土地,探访了所有上了年纪的村民。通过走访调查,莲花村共登记地名45个,其中群众自治组织1个,陆地地形3个,居民点19个,交通运输设施7个,水利、电力、通信设施9个,纪念地5个,陆地水系1个。这45个地名中,只有9个是有证可考的:莲花垱、莲花垱塆、私塘塆、李塆,《李氏家谱》上有记载;千工堰、杀人洼,《掇刀文史》中有记载;岳飞城遗址、许家三烈士墓、褚家湖,实地有碑刻。其余的均找不到来源和出处。为此,李在森走村串户,不漏一塆一巷,对每一个地名都进行实地考证,跑遍了全村每个角落。据统计,3个多月来,他共跑路多公里,串门40多家,座谈80多人,查找宗谱和族谱30家,寻碑1个。在对张家塆进行实地访谈时,李在森先后找了5位村民座谈,没有一个人说的清楚张家塆的来历。他通过多方打听,了解到80多岁的李文枝老人可能知晓,于是,李在森骑着摩托车,几经周折,在老人的一个亲戚家找到他,约老人第二天座谈,可老人总是不愿意,不是说不清楚,就是说没时间。李在森反复讲道理,套近乎拉家常,老人终于从心底里打消了顾虑和戒备,最终同意第二天上午座谈。第二天上午一大早,李在森就赶到老人家里,和老人交流了2个多小时,终于弄清楚了张家塆的有关史实。二、追根溯源,探寻地名的来历和历史沿革由于绝大多数地名都是村民们口口相传至今,没有文字记录,村民们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更不知是何朝何代得名而来、其历史演变如何。在实地访谈中,当遇到众说不一、无史料可查、无证可考的地名时,李在森追根溯源,采用推算的方法,确定地名的来历和历史沿革。阳塆,位于莲花村八组,该塆先祖复姓欧阳,故以姓氏得名。退休教师欧阳官同在谈到其先祖时称,欧阳清,清朝晚期举人,文武全才,初任杭州总督,后被提拔为朝廷某部尚书,刚上任却被贬为荆门知州。他为此看清朝庭腐败,心灰意冷,未及上任就到掇刀隐居,他的后人三次辗转迁徙至莲花村定居。对于这一事件发生的时间,欧阳族人说法不一:有人说,欧阳清被贬至荆门掇刀隐居,是清光绪年间的事,也有人说是同治年间的事。通过详细调查,李在森了解到欧阳清是欧阳老师的七代先祖,于是对年代进行了测算:欧阳老师今年72岁,每一代按20年计算,再加上他自己的年龄,距今应该是年至年。清宣统帝年继位,在位3年;光绪帝年继位,在位34年,距今是年;同治帝年继位,在位13年,距今年;咸丰帝在位11年;道光帝年继位,在位30年,距今年。据此推算,初步确定欧阳清被贬至荆门是在清道光年间。陈家塆,位于莲花村五组,以该塆先祖姓氏得名。至于陈氏族人是什么时候从团林铺东面的陈家新集迁到莲花村定居的,有人说是清朝嘉庆年间,有人说是咸丰年间,也有人说是光绪年间。李在森通过反复询问了解到,陈氏先祖是因为被人污告参加了戊戌变法、拥护新政,官方要抓捕他,被迫迁移到本村的。但是一个普通农民怎么可能参加朝廷变法呢?显然是被人陷害。凭这一点线索,李在森推断,陈氏是清朝光绪晚期,从陈家新集迁到莲花村定居的,因为戊戌变法发生在清光绪24年。黄家塆,位于莲花村六组,以先祖黄氏在此定居得名。黄氏先祖是明朝初年从江西吉安迁至今团林铺镇鸦铺村定居,并在鸦铺老街修有黄氏宗祠,但是没有人知道是何时分出一支迁到莲花村今黄家塆居住的。为此,李在森到鸦铺村找黄氏族人访谈,一个叫黄传新的老人介绍到,他家原有一部黄氏家谱,文革时期丢失了。他记得黄氏家谱上记载,明正德时期,一户黄姓人家迁到今黄家塆建房定居。由此,李在森推断,莲花村六组的黄家塆始建于明朝中期。“正德”是明武宗朱厚照的年号,明武宗年继位,在位16年。三、锲而不舍,追寻地名背后的历史故事李在森不仅靠着一股韧劲,将村里45个地名的来龙去脉摸得清清楚楚,而且依靠村民们的讲述,追寻到地名背后的许多故事。这其中既有鲜为人知的历史故事,也有可歌可泣的革命故事,还有感人至深的生活故事:莲花三县的故事,李滶、李万金、李守琯三人为官清正,传为佳话;猫子湾的故事,猫儿驱盗,人与动物和谐相处;麻雀巷的故事,刘家三兄弟与人为善,乐善好施;店子堰的故事,岳夫人安抚将士,操劳过度,积劳成疾、感人肺腑;许家三烈士墓,许家父子三人放弃高官厚禄,毅然投身革命,人称许家父子三杰;李继明烈士、周勤萱烈士,青年才俊,投身革命,为革命奉献生命……四、无私奉献,谱写普查动人乐章在李在森的辛勤努力下,每一个地名从有名字到有故事,从有故事到有考证,一步步的艰辛和困难,李在森都一个人扛着。但是,当我们问他在面对困难,如何还能把工作完成的如此之好时,他乐呵呵地回答:“从表面上看,地名普查的确非常难,因为多数地名没有文字记载,没有物证,仅凭口口相传,根本就搞不清楚这些地名的来历和历史沿革。但是只要做到三点,再难的问题也可以迎刃而解。一是有颗高度的责任心,地名普查是一项国情调查,本着高度向组织、向人民、向历史负责的态度,认认真真去做,踏踏实实去干。二是有颗坚强的事业心,把地名普查作为一项神圣而光荣的使命来完成;三是有颗勇敢的勤劳心,做到三勤:勤跑路、勤说话、勤记录。”李在森说在嘴上,体现在行动上。作为一名普通的地名普查工作者,他用他负责的态度、扎实的群众工作方法,一步一个脚印地开展工作,用耐心和微笑回应普查过程中的每一个困难,用真诚和敬业收获普查过程中的每一个史料,这也正是一名曾经的村支部书记、优秀党员身上所具有的能力和品质。他不曾想过要赢得别人的赞赏,但每一个地名背后那一个个生动形象、感人至深的故事,却是他收获的最美勋章;每一个地名背后承载着的史诗一般的文化,将永远留在村民心中、留在历史长河中。李在森用他忘我工作、无私奉献的精神,为莲花村,也为莲花村所在的团林铺镇、荆门市掇刀区地名普查谱写了一曲动人乐章!(团林铺镇地名普查办供稿,荆门市地名普查办、掇刀区地名普查办整理)                          







































北京治疗白癜风术哪家医院好
北京看白癜风哪家医院最专业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jingmenzx.com/jmfz/6447.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