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荆门

荆门市位于湖北省中部,为地级市,下辖钟祥、京山、沙洋、东宝、掇刀以及漳河新区、屈家岭管理区和荆门高新区。荆门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自商周以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话说,很多人介绍某个地方时都喜欢介绍当地的风景和美食,然后甩一堆照片,可是呢,小编是个喜欢刨根问底的人,就喜欢那些传奇故事,故事往往令人产生无限遐想。于是,我们就做了一期以讲故事的形式来介绍某个地方,本期我们就以荆门为例,给大家讲讲荆门的那些故事,说不定很多荆门人都不知道呢!

独一无二的帝王陵墓——明显陵

明显陵位于世界长寿之乡钟祥市,是明世宗嘉靖皇帝的父亲与母亲的合葬墓。明显陵由王墓改造而来,其“一陵两冢”的陵寝结构,金瓶形的外罗城、九曲回环的御河、龙形神道和圆形内外明塘等,为历代帝王陵墓中绝无仅有。

明朝同中国历代封建王朝一样提倡“厚葬以明孝”,每位皇帝死后,不惜用大量的财力、人力建造巨大的陵墓。这些陵墓是中国封建时代对灵魂信仰的集中体现,凝聚着一个时期的政治思想、道德观念和审美趣味;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的经济状况、科学技术水平和营造工艺水平。

明朝贡米——京山桥米

京山桥米,是京山县特产,早在明代就被御定为“贡米”。其颗粒细长、光洁透明、可口不腻、喷香味美。

据说明朝嘉靖皇帝降世时,啼哭不止,其父兴王一家惊恐万状,出榜招医。恰好武当山真武大帝云游到此,揭榜进府,伏在嘉靖耳边说:“莫愁,莫愁!贫道为你去寻粮食。”嘉靖当即止住了哭声。真武大帝走遍了承天府衙(即钟祥县城)周围山头田地,皆不如意,最后选定了京山城西的这条山冲,用脚板踏了踏,手指按了按,成了几十块田。当嘉靖开始吃饭时,果然只吃这山冲产的大米,以后进京当了皇帝,仍一直吃这里的米。这几十块田无论风调雨顺,还是旱涝灾害,总产增不过五石,减不过十石,据说是由于皇宫中添人减人的原因。人们觉得巧,将它取名“巧米”。因产地孙桥与此谐音,被叫成了“桥米”。

天下第一县——权县

权县,位于荆门市沙洋县,源于春秋时期的权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设置为县的地方。

据说,古权国是殷朝移民在商朝中期以后南迁汉水中游发展建立的。

公元前年,楚武王为了开疆拓土攻击权国,灭掉权国后,将权国的故地设为县,令大夫斗缗为县尹。一个地区设为具有行政职能机构的县,这种设治模式是武王的一个伟大尝试。但是出乎武王的意料,首任权尹(即县尹)的斗缗居然反叛了。因为权县大多数人为殷人后代,殷人富有政治经验,利用斗缗来反抗楚武王,这比他们自己去反抗楚武王和斗缗要巧妙的多。此时,斗缗有争位独立的野心,权国的遗民有复国的企图,彼此都要反抗楚武王,于是一拍即合。楚武王作出了果断的决策,立即发兵平叛,包围了权县,捕杀斗缗,然后迁权县于那处。这个成为权县新治地的那处在权县故地的南面。

此后,楚人每灭一国,便把该国的公族迁到楚国的后方,严加监管,对该国的故地则设县以统之,并惯例要委派公子、王孙担任称为县公或县尹的行政长官,以接受权县事变的教训。

一只流传千年的鸡——十里风干鸡

十里风干鸡是荆门市沙洋县十里铺镇的汉族传统名吃。风干鸡又名刘皇叔婆子鸡,是刘备的妻子孙尚香发明,距今已有多年历史。

据说,三国时期孙权为联和刘备破曹,将妹妹孙尚香嫁给刘备为妻,并将婚后的刘备夫妇安置在荆州古城城北外的十里铺。由于刘备爱吃鸡,尚香夫人便发明创造了许多鸡的吃法,其中只有在冬天才能制作的腌鸡(也就是现在的风干鸡)是刘备最爱吃的。十里铺风干鸡与普通风干鸡的区别在于是选取当地农家饲养的土鸡腌制而成,这种土鸡的体型较大,体重超过普通鸡,肉质松软、肥厚,而且风干鸡由手工制作,自然状态风干,色泽、肉质都保持了原有状态,老少皆宜,因而深受当地百姓喜爱。

千古孝子——老莱子

老莱子,楚国人(今荆门人),与老子和孔子属于同一个时期,是中国民间传说中二十四孝人物之一。唐代诗人孟浩然曾作诗“明朝拜嘉庆,须著老莱衣”,指的就是老莱子。

老莱子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孝子。相传,他72岁时,仍然尽心孝养二老双亲。为了使老父母快乐,还经常穿着彩衣,作婴儿的动作,以取悦双亲。于是后人以“老莱衣”比喻对老人的孝顺。

世界溶洞之一绝——黄仙洞

黄仙洞,俗称黄金洞,位于钟祥市客店镇,具有奇特的洞天石林景观和丰富的喀斯特地貌特征,被誉为“世界溶洞之一绝”。

相传,曾授予张良《素书》的黄石公曾在此地休息,并在此洞中羽化成仙,因此得名黄仙洞。黄仙洞洞内拥有四个世界级景观:边石池大厅、钙膜片边坝、石将军溶蚀石牙、三拱门景观。尤其是边石池大厅,气势恢弘,波澜壮阔,被誉为“世界溶洞之一绝”。

古代四大美男子之一宋玉

宋玉又名子渊,崇尚老庄,是战国末期楚国人(今襄阳人),被誉为中国“古代四大美男”之一。曾为楚顷襄王效力,喜欢辞赋,是屈原之后的著名辞赋家,所谓“下里巴人”、“阳春白雪”、“曲高和寡”、“宋玉东墙”的典故皆因他而来。

据说,宋玉是一位有主见的文官,从不随声附和别人的主张。楚王听别人说了他一些坏话,就把宋玉找来问道:“你是不是有些地方做得不对啊?为什么有许多人都对你不满意呢?”宋玉答道:“先让我说件事吧!有一个歌唱家在京城唱歌。开始唱的是楚国最流行的民间歌曲《下里巴人》,这时围观的人中有好几千人跟着唱。接着他又唱起比较高深的《阳阿薤露》,跟着唱的就只有几百人了。当他再唱起高雅的歌曲《阳春白雪》时,跟着唱的就仅剩几十人了。最后他唱起五音六律特别和谐的最高级的歌曲。能跟着一块唱的人就仅仅几个人了。可见歌曲越是高深,能跟着唱的人就越少啊!”接着,宋玉又说:“文人之间也是一样。那些杰出的人物志向远大、行为高尚,一般人当然不会理解了,我的情况正是这样的啊!”楚王听了宋玉这番话,觉得很有道理。就没有再追问下去。成语“阳春白雪”“下里巴人”由此得来。后来,“阳春白雪”就用来代表高雅的文艺作品,而“下里巴人”则代表通俗易懂的文艺作品。

滚滚汉江水流不尽许多愁的——莫愁女

莫愁女,源于民间传说,今钟祥人,名叫莫愁,是战国末期楚国歌舞家,其一生应证了四个字:红颜薄命。

相传,莫愁女出生在汉江边的一个船舱上,其父卢公以摆渡为生,她刚生下地时,不住地啼哭,卢公抱她哄着她:莫哭,莫哭,莫悲,莫悲,莫愁,莫愁!听到莫愁二字,她的哭声竟一下停止了,于是卢公就把她取名为莫愁。莫愁爱好歌舞,且天生有一副好嗓子,长到十五六岁时,已经出落的亭亭玉立。后来莫愁女的歌舞声誉传进了楚王宫苑,楚襄王把她征进了宫中作了歌舞姬女,莫愁女进宫后得到了屈原、宋玉的指导、帮助,翻唱古传高曲,融楚辞乐声,继大琴师刘涓子之后,完成了《阳春白雪》的合乐传唱。《阳春白雪》后来成为千古绝唱,对后世的乐赋入歌传唱产生了深远影响。但是后来因楚襄王把她的未婚夫东邻王襄哥放逐到了扬州,莫愁悲愤之下投水汉江,据说后被渔夫所救,不知所踪。古《莫愁乐》记述了莫愁女汉江泪别王襄哥的悲痛情景:闻欢下扬州,相送楚山头,探手抱腰看,江水断不流!雪浪滔滔的汉江水,流不尽莫愁女的衣愁,她目送载着襄哥的船儿远去,含忿在白雪楼举身奔赴投了汉江。

最后大家一同来欣赏荆门的宣传片吧:

长按







































白癜风能治好吗
白癜风医院西安哪家好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jingmenzx.com/jmsh/1540.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