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面蓝字↑科学养殖即可 10月28日,深秋的阳光洒在湖北荆门市京山县钱场镇荆条村盛老汉家庭农场种养基地里。五六位年过六旬的工人,正撑着小船打捞水面上的浮萍。 今年63岁的盛常斌说,他的“稻田公园”里,稻田不打药,环形沟套养青蛙、龙虾、乌龟、甲鱼和鲤鱼,亩均年效益达2.5万元。目前盛老汉家庭农场这种种养模式已达多亩,而这仅是荆门市发展“稻田综合种养”的一个缩影。 综合种养,让渔民富得更快 12月2日,位于京山县石龙镇的国宝桥米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稻田综合种养基地里,工人们正忙着清沟,为来年的生产做准备。 “采用稻田综合种养种出来的大米特别受市民欢迎,这是除了增收外,另一个惊喜吧!”该公司生产部部长张志明说。 年前,国宝桥米公司在石龙镇梭墩村流转了几百亩耕地,尽管全程机械化,但种水稻获得的收益仅够支付各种开销。 “当时按照公司的设想,打算在这一片流转亩土地。”张志明说,单纯种粮并不能满足公司发展需要,经过考察,年他们投资多万元新建了千亩综合种养基地,其中亩藕鳅、藕虾连作基地,亩稻虾连作基地。 当年田里产的泥鳅、小龙虾就让公司员工惊喜了一把! 张志明说,水稻和莲藕的收益基本上就是一年的成本,那么泥鳅和小龙虾就是纯赚的,算下来一亩田可增加纯收入元以上。 看见“稻田综合种养”的效益这么好,不少农民也纷纷行动起来。 12月3日,东宝区子陵铺镇龙泉村2组村民邓龙正组织挖机在水稻田旁开沟。 “我打算采用‘稻蛙共生’和‘稻鳝共生’两种模式。”邓龙说,他退伍后,经过多方考察,发现“稻田综合种养”的效益比单纯种粮强,就萌生了发展“稻田综合种养”的念头。 后来在水产部门的帮助下,制定了规划,“稻蛙共生”和“稻鳝共生”两种模式,各发展50亩。 近年来,荆门市大力发展“稻田综合种养”,各种新模式不断涌现。除了“香稻嘉鱼”,还有“虾稻连作”“鳅稻共生”“蟹稻共生”“稻蛙共生”等多种生态高效新模式,实现了“一水两用、一田双收、粮渔共赢”。据统计,今年我市共发展“稻田综合种养”面积56.7万亩,同比增加6.6万亩,亩年纯利元以上,其中发展“香稻嘉鱼”面积5.2万亩,同比增加2.2万亩。 全方位服务,让渔民走得更远 发展“稻田综合种养”,示范基地是关键。 “看见人家搞得好,能掌握技术,我们才敢尝试。”张志明说。 今年,荆门市水产部门按照“县有样板区、镇有示范池、村有带头人”的总体目标,水产部门大力开展“稻田综合种养”试验示范,在全市先后建立“香稻嘉鱼”“虾稻连作”“鳅稻共生”“蟹稻共生”等科技示范基地26个,示范面积1.5万亩。以钟祥市旧口镇许集村的“香稻嘉鱼”稻田综合种养示范基地为例:该模式每亩可实现产值1.5万元、利润0.9万元。通过示范,现已带动全市发展“香稻嘉鱼”模式5.2万亩。 为了让渔民获得更先进的种养知识及提升“稻田综合种养”技术水平,我市以曹文宣、桂建芳两个院士工作站为引擎,加快水产品“一高三新”的推广应用;与各大科研院所开展了大鲵、黄鳝、泥鳅、乌鳢、小龙虾的批量繁殖技术攻关,为我市发展“稻田综合种养”提供了优质的苗种。并与省水产科学研究所、省水产技术推广中心合作,承担了农业部稻渔耦合技术和国家大宗鱼类淡水产业体系示范两个国家级科技项目,在全国率先开展了稻田泥鳅生态原位繁育技术攻关,取得了阶段性成果。还依靠本市专家团队,实现了黄鳝工厂化繁育技术的重大突破,有力提高了全市“稻田综合种养”技术水平。 3月3日,年全省水产系统送科技下乡启动仪式在沙洋县举行,也拉开了我市水产技术科技培训的序幕。为了让“香稻嘉鱼”“虾稻连作”“鳅稻共生”“蟹稻共生”等“稻田综合种养”模式深入人心,培养一批既能种稻,又会养鱼的新型复合型农民,水产部门以“阳光工程”、职业农民技术培训等为依托,在全市范围举办科技培训32期,培训渔民2.8万人次,颁发新型职业渔民证书本。开辟了渔业科技短信平台,订阅渔民达1.5万人,今年共发布渔业科技短信23条。实现了渔民足不出户就能及时掌握各个时期的养殖技术和市场信息。 同时,为加快“稻田综合种养”发展步伐,荆门市水产部门对全市“稻田综合种养”进行了调研,形成了可行性研究报告,并列入了《荆门市渔业“十三五”发展规划》,将在全市组建一个技术专班,打造一个销售团队,形成一个养殖标准,实行技术指导员分片包干制,坚持选派科技特派员定期到养殖基地现场指导,为养殖户提供全方位、深层次全程技术服务,力争到年全市发展“稻田综合种养”面积突破万亩。(荆州日报彭文洁官章全) 小编诚邀各位水产师兄弟吐槽(评论)! 加白癜风怎样能治好白癜风的症状有那些
|